java对象不再使用时,为什么要赋值为 null

  |   0 评论   |   3,827 浏览

1.示例代码

我们来看看一段非常简单的代码:
jvm配置参数:

-verbose:gc -XX:+PrintGC 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 
if (true) {  
	byte[] placeHolder = new byte[64 * 1024 * 1024];  
	System.out.println(placeHolder.length / 1024);  
}  
	System.gc();  
}

我们在if中实例化了一个数组placeHolder,然后在if的作用域外通过System.gc();手动触发了GC,其用意是回收placeHolder,因为placeHolder已经无法访问到了。来看看输出:

65536
[GC (System.gc())  73404K->67241K(251392K), 0.0013637 secs]
[Full GC (System.gc())  67241K->67073K(251392K), 0.0064233 secs]

本次GC后,内存占用从67241K降到了67073K。意思其实是说GC没有将placeHolder回收掉
,如果把不使用的对象 置为null之后。如下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 
if (true) {  
	byte[] placeHolder = new byte[64 * 1024 * 1024];  
	System.out.println(placeHolder.length / 1024);  
	placeHolder = null; //只有这句有变化
}  
	System.gc();  
}

输出结果:

65536
[GC (System.gc())  73404K->67166K(251392K), 0.0017978 secs]
[Full GC (System.gc())  67166K->1537K(251392K), 0.0069982 secs]

这次GC后内存占用下降到了1537K,即placeHolder被成功回收了!
对比两段代码,仅仅将placeHolder赋值为null就解决了GC的问题。神奇啊。确实。

为什么呢?

运行时栈(局部变量表)

典型的运行时栈:
如果你了解过编译原理,或者程序执行的底层机制,你会知道方法在执行的时候,方法里的变量(局部变量)都是分配在栈上的;当然,对于Java来说,new出来的对象是在堆中,但栈中也会有这个对象的指针,和int一样。
比如对于下面这段代码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 
	int a = 1;  
	int b = 2;  
	int c = a + b;  
}

其运行时栈的状态可以理解成:

索引(slot)变量
1a
2b
3c

“索引”表示变量在栈中的序号,根据方法内代码执行的先后顺序,变量被按顺序放在栈中。

再比如: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 
	if (true) {  
		int a = 1;  
		int b = 2;  
		int c = a + b;  
	}  
	int d = 4;  
}

这时运行时栈就是:

索引(slot)变量
1a
2b
3c
4d

其实仔细想想上面这个例子的运行时栈是有优化空间的。

Java的栈优化
上面的例子,main()方法运行时占用了4个栈索引空间,但实际上不需要占用这么多。当if执行完后,变量a、b和c都不可能再访问到了,所以它们占用的1~3的栈索引是可以“回收”掉的,比如像这样:

索引 (slot)变量
1a
2b
3c
1(3之前的被回收掉了)d

变量d重用了变量a的栈索引,这样就节约了内存空间。
提醒:
上面的“运行时栈”和“索引”是为方便引入而故意发明的词,实际上在JVM中,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做“局部变量表”和“Slot”。而且局部变量表在编译时即已确定,不需要等到“运行时”。

GC如何做的内存回收
如何确定对象可以被回收?
如何确定对象是存活的?
可达性分析算法:栈中引用的对象。也就是说,只要堆中的这个对象,在栈中还存在引用,就会被认定是存活的

JVM的“bug”
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最开始的例子:

public class NullSample {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    if (true) {
            byte[] placeHolder = new byte[64 * 1024 * 1024];
   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placeHolder.length / 1024);
            placeHolder=null;
        }

        System.gc();
    }
}

用javac 生成class文件,然后通过javap命令对字节码进行反汇编:

javac -g NullSample.java 

用javap反编译

javap -c -l NullSample.class

输出内容很长,我们只关心LocalVariableTable: 部分

   LocalVariableTable:
      Start  Length  Slot  Name   Signature
          5      14     1 placeHolder   [B
          0      23     0  args   [Ljava/lang/String;

栈中第一个索引是方法传入参数args,其类型为String[];
第二个索引是placeHolder,其类型为byte[]。

联系前面的内容,我们推断placeHolder没有被回收的原因:System.gc();
触发GC时,main()方法的运行时栈中,还存在有对args和placeHolder的引用,GC判断这两个对象都是存活的,不进行回收。也就是说,代码在离开if后,虽然已经离开了placeHolder的作用域,但在此之后,没有任何对运行时栈的读写,placeHolder所在的索引还没有被其他变量重用,所以GC判断其为存活。

为了验证这一推断,我们在System.gc();之前再声明一个变量,按照之前提到的“Java的栈优化”,这个变量会重用placeHolder的索引。

public class NullSample {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    if (true) {
            byte[] placeHolder = new byte[64 * 1024 * 1024];
   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placeHolder.length / 1024);
        }
        int replacer = 1;
        System.gc();
    }
}

看看其运行时栈:

  LocalVariableTable:
      Start  Length  Slot  Name   Signature
          0      23     0  args   [Ljava/lang/String;
          5      12     1 placeHolder   [B
         19       4     1 replacer   I

不出所料,replacer重用了placeHolder的索引。来看看GC情况:

65536
[GC (System.gc())  73404K->67230K(251392K), 0.0016969 secs]
[Full GC (System.gc())  67230K->1537K(251392K), 0.0071926 secs]

placeHolder被成功回收了!我们的推断也被验证了。

再从运行时栈来看,加上int replacer = 1;和将placeHolder赋值为null起到了同样的作用:断开堆中placeHolder和栈的联系,让GC判断placeHolder已经死亡。

现在算是理清了“不使用的对象应手动赋值为null“的原理了,一切根源都是来自于JVM的一个“bug”:代码离开变量作用域时,并不会自动切断其与堆的联系。为什么这个“bug”一直存在?你不觉得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太小了么?算是一个tradeoff了。


标题:java对象不再使用时,为什么要赋值为 null
作者:jackssybin
地址:https://jackssybin.cn/articles/2019/11/19/1574146757419.html

评论

发表评论


取消